Monday, December 31, 2007
2007 in Quotes | 2007妙语回顾
Why don't you shut up?
- Spanish King Juan Carlos to Venezuelan President Hugo Chavez
As long as the music is playing, you've got to get up and dance... We're still dancing.
- Charles Prince, Citigroup CEO, July 9
He's fresh, he's new, there's something about him that's Google-like.
- Google employee Nicole Resz on Barack Obama
In Iran we don't have homosexuals like in your country.
- Iranian President Mahmoud Ahmadinejad
I'm going back to work right now.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 Al Gore after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I'm a fairly wide guy... I tend to spread my legs when I lower my pants so they won't slide.
- Sen. Larry Craig
I will redeem myself. I have to.
- Quarterback Michael Vick after pleading guilty for his role in a dogfighting case
That giant ATM you've been living in has just shut down.
- David Wyss, chief economist at S&P
I respect the jury's verdict. But I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prison sentence given to Mr. Libby is excessive.
- Bush comments on the prison sentence of Lewis "Scooter" Libby
The efficiency is still low but I am quite sure that it will work in humans.
- Scientist Shoukhrat Mitalipov on cloned monkey research
We cannot afford this war.
- Senate Majority Leader Harry Reid
We hope that our actions to stabilize the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economy will help the credit crunch we see now.
- Fed Chairman Ben Bernanke
America can count on France in its battle on terror.
- French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I guess I'm like any other political figure. Everybody wants to be loved -- just sometimes the decisions you make and the consequences don't enable you to be loved.
- President George Bush
I'm determined to remove my uniform once we correct these pillars in judiciary and the executive and the parliament.
- Pakistan's President Pervez Musharraf
No one is going to believe anybody any more.
- Howard Lutnick, CEO of Cantor Fitzgerald, on CDOs
She has a very practical approach to fashion and a great sense of occasion
- Buckingham Palace as Queen Elizabeth named to fashion top 50
I don't think they are piling on because I am a woman. They are piling on because I am winning. - Hillary Clinton on her Democratic rivals
The situation in Iraq is unacceptable to the American people -- and it is unacceptable to me. ... Where mistakes have been made, the responsibility rests with me.
- President George Bush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n asterisk in baseball.
- Slugger Barry Bonds
Horses are pure of heart and noble in spirit -- they can't lie and they can't steal.
- William Huss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on Barbaro
The struggle in Iraq may be hard, but this should not be a time for despair.
- President George Bush
From one end of his life to the other he sat in solemn thought and left so much to read, so many pages with ideas that come at you like sparks spitting from a fire.
- Jimmy Breslin on Norman Mailer, who died Nov. 10
The word today is that an apparently unbeatable ticket could be Hillary for president and Obama as her running mate.
- Cuban leader Fidel Castro
The royal family must have ice water in their veins.
- Mohamed al-Fayed, the father of Princess Diana's lover
There were tenors, and then there was Pavarotti.
- Italian film director Franco Zeffirelli on Luciano Pavarotti, who died Sept. 6
The role of the investment banks in this process cannot be overstated. They are facilitators and earned fees at multiple stages in the process.
- Richard Neiman, NY's acting banking superintendent, on the subprime meltdown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Taiwan High-Speed Rail | 臺灣高鐵

在这个全球各国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的时代,台湾高铁是最新落成的一项杰作。除美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以汽车和飞机为主外,全球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兴建高速铁路,以此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其中技术最先进的当属日本和欧洲;韩国采用最新技术的高速铁路系统也在2004年投入运行。中国大陆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斥资1900亿美元修建铁路,包括投入800亿美元兴建长达1.2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本月初,中国宣布京沪高速铁路破土动工,新京沪线将以每公里350公里的时速载客运行。与此同时,越南、印度、美国加州等政府也在考虑兴建高铁(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列车)。因此,看一看台湾的经验将可以有一些可借鉴之处。
相形见绌的飞机与汽车
新落成的台湾高铁凝结着最先进的技术。在投入运营仅仅八个月之后,就给台湾的交通运输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商务旅客转而选择乘坐高铁,台湾的航空公司取消了数十条岛内航线,部分竞争激烈的航线的流量下跌幅度超过50%。旅行社纷纷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安排游客前往一些现在乘坐高铁非常容易到达的景点。许多旅客不再自驾汽车出行,据估计,目前南北方向的公路交通流量下降了10%。公共汽车与普通列车的载客量急剧减少。在历时十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其间饱含争论与指责)之后,台湾高铁终于在今年初正式建成通车,并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追捧。中华信用评级公司副总裁兼高级分析师托尼·蔡(Tony Tsai)说,“台湾旅客,尤其是高端旅客,盼高铁已经盼了很久。”中华信用评级公司是标准普尔服务评级公司的一家子公司。
建造高铁项目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尤其在台湾这样一个政治分裂的地区更是不易。成本超出预算,融资出现问题,政治因素延迟施工,台湾高铁公司(Taiwan High-Speed Rail Corporation,THSRC)为完成这个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造价最贵的BOT(建设-经营-移交)项目而焦头烂额。
尽管提供的服务有限,但这项工程还是于今年一月竣工并投入运营。目前高速列车的频率和服务正在稳步增加,争取在2008年一季度实现全面运营。鉴于现在距离全面运营还有一半的时间,正好是对高铁及其前景做个全面评估的好时机。
台湾高铁公司是一家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私营公司,目前持有高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铁造价150亿美元,采用了非常先进的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来自日本:铁路贯穿整个西海岸,全长345公里,许多车站都是全新设计的,造型非常美观。
但高铁最吸引人的还是它的速度。这种日本制造的电力子弹头列车时速一般在每小时300公里左右,最高可达350公里。从台北到台湾的高科技中心新竹只需40分钟,到台湾的制造中心台中也只需68分钟。从台北乘坐中途停靠七个站点的高速火车到达台湾第二大城市高雄需要两小时,而乘坐只在台中停留三分钟的列车到高雄也不过90分钟。乘客认为高铁是个非常成功的工程项目。蔡先生说,“许多乘客都对高铁的舒适性赞不绝口。与台北到高雄的空中旅程相比,乘坐高铁旅行非常舒适。”
台湾的中产阶级队伍非常庞大,人均年度GDP在1.6万美元左右。对于台湾民众而言,高铁的票价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左营位于高雄的郊区,台北至左营的单程机票价格是新台币1490元,商务舱2440元(分别合45美元和74美元)。而台北至高雄的机票是新台币2200元(合67美元),普通的火车票是840元(合25美元),高速汽车票价是600元(18美元)。高速汽车和普通列车到达高雄需要五小时,但交通拥挤的时候高速汽车会稍微慢一些。
高铁公司副首席运营官塞缪尔·林(Samuel Lin)说,一月开通的高铁目前提供的运量还有限,但它的运营频率正在稳步增加。一月刚开通的时候,每天发车19个班次,3月31日增加到每天25班,7月27日是37班,9月14日每天46班。到2008年一季度,每天将开通88个班次。在旅客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系统的运能还将进一步扩大:每天开通88班列车,需要投入30列带有12节车厢的列车,但这套系统最多可以挂54节车厢,并使运能达到每天120班。
林先生指出,高铁对三类旅客最有吸引力。“总的来说,第一类是出一天短差的旅客,第二类是探亲访友的旅客,第三类是因受高铁吸引而开设一日游的旅行社。”
新型的子弹头列车催生出新开发的旅游线路,因为高铁要途经一些度假胜地,包括以古寺和传统小吃文明的历史名城台南,海滨城市高雄,以及通往玉山国家公园和垦丁国家公园的门户地区。另外,高铁还希望吸引当日来回的旅客,但开拓这个市场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高铁目前的发车频率还达不到要求。
高铁的班次越密集,乘坐的旅客就越多。现在的情况是:周一至周五的满座率是50%,周末是60%。林先生说,“总而言之,就列车的班次和乘坐的旅客数量而言,增长率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只要在每天开行88班列车的情况下旅客上座率达到60%,我们就可以盈利。”
但蔡先生说,高铁要吸引大量乘客可能也不容易。要达到这个盈亏平衡点的难度很大,因为在运能增加的情况下还要保持目前的上座率,那就只能挖掘新的客源。鉴于目前的经济状况,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修建高铁的代价非常高昂,达150亿美元,也就是每公里铁轨4350万美元。造成成本高昂的原因有:第一,这条铁路与其他高速铁路不同,它是从无到有全新修建的,而不只是在现有线路上铺设,这就使得成本急剧上升。第二,主要出于政治上而经济上的考虑,台湾高铁在项目动工的三年前更换了核心系统供应商。2000年,供应商由欧洲高铁联盟改为日本的台湾新干线株式会社。高铁公司因此向欧洲高铁联盟赔偿7000万美元,并且极大地减缓了项目建设的速度。
另一个致使造价抬升的因素是台湾西部地区崎岖不平的地形。最便宜的土地位于内陆地区,远离西部海岸的城市和工厂,但距离山地较近。由于高速列车直线运行的效率最高,所以如果地形以山地为主,就必须修建大量的高架桥和地下隧道。高铁线路总共有48座隧道,包括一个长达7.5公里的隧道,总共有62公里的轨道,或者说占总长度18%的轨道是位于地下。另外,有73%的轨道是高架桥,由三万吨混凝土浇注而成,台湾高铁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长的高架铁路。所以只有9%的高铁线路是铺设在地面上。
地面以上的高铁线路造价比较便宜,台湾本可以修建更多的地面路段,但高架桥也有自己的优势:在高架上行驶的列车不会象地面上的列车那样堵塞交通,而铁轨下面的农田也依然保留,村民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高铁公司也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来修建车站。目前投入使用的有八座车站,另还有四座正在修建或者规划之中。台北的高铁车站是与台湾铁路管理局共用的,南港、板桥和桃源是地下站台,剩下的都是高架站台。所有车站都安装了自动售票机,咨询台都有态度友善、精通双语的员工提供服务。
多数站台的设计非常优美,其中有几座还曾经荣膺建筑大奖。譬如新竹站就体现出浓厚的客家文化(新竹的客家人口众多),台南站则采用柱体钢结构设计,屋顶上安装了透明的天窗,乘电梯上下可以将周围的风景一览无遗,闪烁的灯光靓丽动人。而嘉义和台中站也是同样造价昂贵、设计优美。与台湾高铁不同的是,日本的高铁车站都只以实用功能为主。
林指出,台湾高铁之所以斥巨资打造车站的原因有二。第一,这些车站的容量很大,至少在25年的运营期限内不会达到容量的上限。此外,高铁公司希望增加车站的吸引力。他说,“我们当然会严格控制预算,包括车站的预算。但修建高铁车站,我们的看法是必须兼顾高铁车站的美观性与实用性,使其符合高铁服务的定位。”
绝大多数车站都开设了星巴克(Starbucks)、摩斯汉堡(Mos Burger)和7-11连锁便利店,这些配套设施也可以带来收入。林先生说,“(车站)配套设施带来的收入非常有限,98%的收入来自车票,非车票收入只占2%。这2%首先是来自于车站内的连锁便利店,其次是来自站台和列车上投放的广告。”台湾高铁在50年内还有权在车站附近的土地上兴建和经营商业开发项目,但这笔收入不会很大。
对于旅客而言,高铁乘坐舒适,票价便宜,速度极快,但高铁公司也希望高铁的经营能为其带来利润,他们现在还有26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个目标。虽然台湾高铁是一家私营公司,但它是按照BOT模式来经营高铁线路:也就是说,高铁公司负责修建铁路,并在2033年以前享有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2033年以后高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将转交给台湾当地政府。
之所有采用BOT模式是因为大家认为私营公司的管理效率比政府更高。另外,林先生认为,BOT模式可以缩短修建时间。他说,“因为我们是家私营公司,所以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加快施工进度,而不用受限于政府的预算流程。是的,我们的BOT合同确实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帮助我们消除障碍,让我们顺利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还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隐患以及在施工期间与当地民众之间的问题。但我们必须独立地做出财政方案。”
高铁公司精通财务的高级经理玛吉·曾(Maggie Tseng)说,修建高铁的资金主要从两个渠道获得:股东权益占20%,其他的依靠贷款,主要是从当地的银行财团贷款。但还贷是根据高铁的业务模式特别安排的,即根据公司未来的收益逐步增加还款金额。曾经理说,“财团贷款的期限是20年,还款安排并不是直线式的。刚开始经营的头几年我们的还款金额不多,然后再逐步增加,所以这样的安排完全符合我们对车票出售情况的预期。”假如没有岛内银行的支持,实施这个项目会非常困难。“只有当地银行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而这些银行多数是政府所有。”
但鉴于高铁公司贷款的金额巨大,所以要实现盈利的难度很大。中华信用评级公司的蔡先生说,“最初项目动工的时候,他们做的财务预报非常乐观。但他们对整个工程的成本估计不足,而对载客量又估计过高。其次,台湾经济形势没有最初预计的乐观,这是我们眼下面临的问题。”台湾只有区区2300万人口,比日本、欧洲等建有高铁的地区人口少得多。
对于目前正在兴建高铁的其他地区而言,林先生有如下建议。他说,“完成这个项目需要丰富的经验,我们的体会就是,我们之所以能将这个工程付诸实施并顺利竣工是因为我们邀请了(海外)专家加入,而不是完全在台湾当地聘请工程师。”
参与台湾高铁建设的许多工程师,包括土木、电力和机械工程师,现在已经完成任务,可以加盟其他地方的项目。林先生说,“在台湾的项目竣工后,这些海外工程师就可以在人才市场上自由流动。所以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实践知识对其他任何有意兴建高铁的国家或地区而言都非常宝贵。”
由于政府对高铁票价设置了上限,所以高铁公司的偿付能力对于越来越多选择高铁的旅客而言并无多大意义。他们认为,新型的子弹头列车带来了无以伦比的旅行享受。这种名为新干线700T的列车和车厢由日本新干线株式会社等公司制造,车窗宽敞明亮,窗外风景优美,呼啸的列车时而掠过弯道,时而钻进隧道,时而俯瞰台湾西部美丽的河流与工厂。即使在全力运行的途中,子弹头列车也几乎没有任何噪音,而且还具有行车准时和票价便宜的优势。不论你问哪位乘客,他都会告诉你同样的回答:那就是乘坐高铁舒适宜人,对于本已很发达的台湾基础建设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的杰作。
Wednesday, March 28, 2007
Figures of Speech | 英语修辞
Figures of speech are ways of making our language figurative. When we use words in other than their ordinary or literal sense to lend force to an idea, to heighten effect, or to create suggestive imagery, we are said to be speaking or writing figuratively. Now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some common forms of figures of speech.
1) Simile (明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 To make the comparison, words like as, as...as, as if and like are used to transfer the quality we associate with one to the other. For example, 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
2) Metaphor (暗喻): 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
3) Analogy (类比): It is also a form of comparison, but unlike simile or metaphor which usually uses comparison on one point of resemblance, analogy draws a parallel between two unlike things that have several common qualities or points of resemblance.
4) Personification (拟人): It gives human form of feelings to animals, or life and personal attributes to inanimate objects, or to ideas and abstractions(抽象). For example, 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trees.
5) Hyperbole (夸张): It is the deliberate use of overstatement or exaggeration to achieve emphasis. For instance, he almost died laughing.
6) Understatement (含蓄陈述): It is the opposite of hyperbole, or overstatement. It achieves its effect of emphasizing a fact by deliberately understating it, impressing the listener or the reader more by what is merely implied or left unsaid than by bare statement. For instance, It is no laughing matter.
7) Euphemism (委婉): It is the substitution of an agreeable or inoffensive expression for one that may offend or suggest something unpleasant. For instance, we refer to "die" as " pass away".
8) Metonymy (转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man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pen (words)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forces).
9) Synecdoche (提喻): It is involve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art for the whole, or the whole for the part. For instance, they say there's bread and work for all. She was dressed in silks.
10) Antonomasia (换喻): It has also to do with substitution. It is not often mentioned now, though it is still in frequent use. For example, Solomon for a wise man. Daniel for a wise and fair judge. Judas for a traitor.
11) Pun (双关语): It is a play on words, or rather a play on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words. For instance, a cannon-ball took off his legs, so he laid down his arms. (Here "arms" has two meanings: a person's body; weapons carried by a soldier.)
12) Syllepsis (一语双叙): It has two connotations.
In the first case, it is a figure by which a word, or a particular form or inflection of a word, refers to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while properly applying to or agreeing with only on of them in grammar or syntax. For example, He addressed you and me, and desired us to follow him. (Here us is used to refer to you and me.)
In the second case, it a word may refer to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For example, while he was fighting , and losing limb and mind, and dying, others stayed behind to pursue education and career. (Here to losing one's limbs in literal; to lose one's mind is figurative, and means to go mad.)
13) Zeugma (轭式搭配): It is a single word which is made to modify or to govern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wither properly applying in sense to only one of them, or applying to them in different senses. For example, The sun shall not burn you by day, nor the moon by night. (Here noon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burn)
14) Irony (反语):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achieves emphasis by say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is mean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being the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For instance, we are lucky, what you said makes me feel real good.
15) Innuendo (暗讽): It is a mild form of irony, hinting in a rather roundabout way at something disparaging or uncomplimentary to the person or subject mentioned. For example, the weatherman said it would be worm. He must take his readings in a bathroom.
16) Sarcasm (讽刺): It Sarcasm is a strong form of irony. It attacks in a taunting and bitter manner, and its aim is to disparage, ridicule and wound the feelings of the subject attacked. For example, laws are like cobwebs, which may catch small flies, but let wasps break through.
17) Paradox (似非而是的隽语) :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consisting of a statement or proposition which on the face of it seems self-contradictory, absurd or contrary to established fact or practice, but which on further thinking and study may prove to be true, well-founded, and even to contain a succinct point. For example more haste, less speed.
18) Oxymoron (矛盾修饰): It is a compressed paradox, formed by the conjoining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 terms as in bitter-sweet memories, orderly chaos and proud humility.
19) Antithesis (对照): It is the deliberate arrangement of contrasting words or ideas in balanced structural forms to achieve emphasis. For example, 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en.
20) Epigram (警句): It states a simple truth pithily and pungently. It is usually terse and arouses interest and surprise by its deep insight into certain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r or feeling. For instance, Few, save the poor, feel for the poor.
21) Climax (渐进): It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for "ladder" and implies the progression of thought at a uniform or almost uniform rate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like the steps of a ladder ascending evenly. For example,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22) Anti-climax or bathos (突降): It is the opposite of Climax. It involves stating one's thoughts in a descending order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from strong to weak, from weighty to light or frivolous. For instance, But thousands die, without or this or that, die, and endow a college, or a cat.
23) Apostrophe (顿呼): In this figure of speech, a thing, place, idea or person (dead or absent) is addressed as if present,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what is being said. For instance, England! awake! awake! awake!
24) Transferred Epithet (转类形容词):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un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apply or belong. For instance, I spent sleepless nights on my project.
25) Alliteration (头韵): It has to do with the sound rather than the sense of words for effect. It is a device that repeats the same sound at frequent intervals and since the sound repeated is usually the initial consonant sound, it is also called "front rhyme". For instance,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26) Onomatopoeia (拟声): It is a device that uses words which imitate the sounds made by an object (animate or inanimate), or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or suggestive of some action or movement.
Sunday, February 25, 2007
Fortress Besieged | 围城
一. 《围城》的创作背景
1935年至1937年,钱钟书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关于钱钟书是否获得博士学位,请参见李洪岩、范旭仑著《为钱钟书声辩》,其中有对杨绛说法的反驳,此处用李、范说),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一年后,于1938年9、10月间回国,在清华大学(当时已并入西南联大)任教授。当时,钱钟书的父亲(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在湖南蓝田帮助友人创建国立师范学院,1939年秋,钱钟书去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照顾父亲。1941年回上海探亲,因珍珠港事变,“他就沦陷在上海出不去了”(杨绛《将饮茶》第122页)。钱钟书和妻子杨绛在上海艰苦度日。1944年,有一次钱钟书看杨绛编写的剧本上演,回家后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非常高兴,鼓励他写,并且兼起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的家务,钱钟书每写完一章,杨绛就急切地阅读。到1946年几近完成并在由李健吾主编的《文艺复兴》上连载,从1946年2月25日1卷2期到1947年1月1日2卷6期全部连载完毕。
在《围城》原序里,钱钟书表露了自己写《围城》时的心情:“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同时,钱钟书写《围城》时正在写学术专著《谈艺录》,据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当时钱钟书有一种惶急和惆怅的情绪,这些情绪在同时创作的一些诗歌里可以找到影子。
二.《围城》的故事情节
关于《围城》,有许多的说法,小说连载时,誉美者称为“新《儒林外史》”,贬抑者目为“俏皮话”;郑朝宗第一个认定为“学人小说”,海外夏志清也有此说。近人胡河清从“文化小说”角度分析《围城》的文化解构意义,社科院李洪岩更力排众议,指出《围城》是一部“智者小说”(详见李洪岩《智者的心路历程》第300页)。
本人认为,无论从文人批判角度,从文化解构角度,还是从思想和智慧的角度来看《围城》,都仅仅是一个方面和一种视角的解读,这些方面和视角,都离不开《围城》首先是一部小说这样一个前提,而且是一部用传统写实手法创作的“写实的小说”和“虚构的小说”(杨绛《将饮茶》第121页),虽然这其中不乏现代派小说创作思想诸如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作为初步的和基本的阅读,我想我们尽可以用轻松和愉悦的心情来欣赏《围城》的生动的故事。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围城》的故事情节。
《围城》的故事情节是明晰而有节奏的。
《围城》全书共九章。以方鸿渐回国求职、工作和恋爱、结婚为线索,从1937年方鸿渐乘坐法国油轮白拉日隆子爵号回国,到两年后上海与孙柔嘉分手。可以划分几个阶段。
第一章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序幕。邮船在苍茫无语的大海上独立成一个欲望的人间世界,方鸿渐与鲍小姐逢场作戏,臭味相投,苏文纨对方鸿渐一厢情愿,争风吃醋,这个三角的关系,一方面演绎着卑俗和粗鄙,无心的无爱的欲望成就出“短平快”的苟且之乐;一方面勾勒出首先是女博士然后是老姑娘待字闺中所可能激发出的人的全部庸俗和浅薄。这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画面。同时,作者用回顾的方法,插叙方鸿渐的身世,特别是他怎样“智斗”外国文化贩子买博士文凭的过程,这是留学西方的所谓“精英”们从西方文化里邯郸学步所承受到的一种走到极端之后的虚伪和荒谬。这一实一虚,相映成趣,为整个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人物活动的文化的背景。
第二和第三章是全书的第一个波澜。方鸿渐回到上海,在岳丈周经理(女方与方鸿渐未完婚而病逝,方在周家支助下完成留学)的银行里当小职员。此时,中日战争爆发,方家逃难,方鸿渐等成为“边缘人”。仿佛历史的循环,船上的“三角”泛滥成大都市里的“三角”,不过角色略有调整,苏文纨在继续一相情愿地追慕方鸿渐,而方鸿渐却爱苏的表妹、年轻的大学生唐晓芙。在三人之间充满犹豫和猜忌、避让和进攻、等待和表白的种种纠葛之后,方鸿渐和苏文纨决裂,苏出人意料地和平庸而做作的曹元朗结婚;与此同时,方鸿渐却认真地爱着“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不乏真情和热情,一切都具有理想的色彩,但电话里阴错阳差的误会使方、唐之间越离越远,唐的最终离去成为小说里一笔哀怨的遗憾。
在这两章里,与方鸿渐人物命运关系或疏或密的种种文化人纷纷粉墨登场,既有受过西方文化浸润的曹元朗、赵辛楣、褚慎明、董斜川、苏文纨等“海派”文人,又有深得传统文化和市民文化精髓的方鸿渐的父亲方遁翁等。
第四章可以看成一个过渡,一种兴奋和紧张之后的喘息和整理。方、苏、唐三人冲突打了一个结后,方鸿渐需要摆脱,需要继续寻找他的“围城”。赵辛楣与方“同病”而不“同情”,作为糊涂的“情敌”,他企图用三闾大学的聘书隔开方、苏二人,又因此而帮助方鸿渐走进另一座“围城”作了起跳的铺垫。这一章里,以后将成为方鸿渐的旅途同伴、三闾大学的同事和爱人的孙柔嘉有了初步的表现,同时,教授顾尔谦、李梅亭也露脸了。在准备出发的过程中,作者还描叙了方家父子之间和妯娌之间的种种纠葛,让文人的活动有了一种平庸市民活动的交叉映衬,人性庸俗的色调生动地变幻出不同的层次。
第五章是全书的第二个波澜。方鸿渐等一行五人,从上海大都市进入内地乡镇,经宁波、鹰潭、吉安、界化陇、邵阳而到达湖南平成县境内的三闾大学,或乘舟或坐车,也步行也坐轿,绵延上千公里。在这个困难重重、充满苦恼和悬念的“流浪汉”式(有学者把《围城》目为“流浪汉”小说,大概被这一章的内容所打动)的旅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的图画。
一是战争期间处在战争“边缘地带”的内地社会政治状况和社会底层人物的心态。诸如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交通堵塞、信息阻隔;惶惑中逃难的人群、骄横粗鄙的受贿的军人、在夹缝中讨生活的妓女,以及战乱的种种谣传和混乱而肮脏的的市面等,这是一种有着惶急的调子和凝重而斑驳的色彩的战争受害国的图画,它让人想起许多描写国难的作品。
二是站在这一幅图画面前的这一群文化人。顺着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逐步打开,李梅亭和顾尔谦等人的内心世界也逐步打开,作者进行的人格批判也在深入。
三是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感情在发展。或者说方鸿渐正在慢慢进入孙柔嘉的“鲨鱼的大嘴”,这一条线索的运动仿佛龙行云中,不露声色而绵绵不断,其中,又以朦胧夜半两人似乎“心有灵犀”的梦境描写而让人闻之有声扪之无形。
第六、第七和第八章是全文的高潮。大致说起来,这三章的故事基本发生在三闾大学,后来在香港发生的事也是逻辑地顺延。这个高潮部分以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关系发展为线索展开。
第六章写五人终于安全抵达三闾大学,接着是围绕工作问题的一系列的上下关系、师生关系、男女关系的纠缠和变动,有两个层面的人物活动较突出。一是这所战时后方大学的种种文化人登场表演,暴露出种种阴暗丑陋的心理和人格,如校长高松年的玩权弄术的手腕、系主任李梅亭的陈腐和卑俗、韩学愈的虚伪自私、陆子潇的虚荣、刘东方的幸灾乐祸;二是方鸿渐和孙柔嘉通过旅途“洗礼”已培养出“朦胧”的感情,在别人有意无意的敲打“催化”之下,在走进“围城”的路上,他们有了加速的表现。
第七章汪处厚出于私利为几位未婚的年青男女教师做媒,反让方鸿渐和孙柔嘉走到一起。汪处厚和汪太太以方鸿渐配刘东方之妹刘小姐,以赵辛楣配范懿,结果失败。并且,反让汪太太和赵辛楣有了产生和发展感情的机会,终于在高松年的掺和下闹出捉双的“丑事”,赵不得不离去。方鸿渐一方面与刘小姐愈分愈远,一方面与孙柔嘉愈靠愈近,孙柔嘉可谓顺水推舟,假戏真做,乱中紧逼,终于与方鸿渐订婚。与此同时,方也因为别人告密有“信共产主义”的思想问题而被三闾大学解聘。在这场爱情风波中,作者不时用侧面笔法闪烁其词地交代韩学愈买假博士文凭、李梅亭的寻花问柳和陆子潇的告密。新儒林真的是群丑毕见。
第八章从三闾大学而桂林,从桂林而香港,方鸿渐、孙柔嘉终于在香港完婚,行程上空间不断切换,人生际遇上终于跨入婚姻“围城”,在这个可谓故事的高潮处,离场不久的赵辛楣出场促成了婚事,久不谋面的苏文纨也在空中走私忙碌之际,与方鸿渐、孙柔嘉不期而遇并且将二人扎实奚落了一顿。至此,几个方面的恩怨情感头绪有了一个总结,“围城”里的新好男女也准备着冲出“围城”。
第九章是全书的结局。方鸿渐夫妇到上海,孙柔嘉在姑妈任人事科科长的大纱厂做事,工资比在小报馆工作的丈夫高出许多,孙家上下无不认为柔嘉嫁错了人,在生活中,方鸿渐的种种虚懦和平庸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就像孙柔嘉的缺点表现的那样,两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柔嘉姑妈的撑腰鼓舞了侄女的勇气,两口子吵架于是越吵越凶,终于发展到讲绝情的话,推搡,掷象牙梳子动粗。终于,孙柔嘉到姑妈家去了,“围城”中仅留下孤鸟一般的方鸿渐和那只讽刺和感伤人生的祖传的老钟。
三.“围城”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说以“围城”为题,“围城”——被围困的城堡,是一个文学的意象,一个生动的象征。
分析起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值得咀嚼。第一,作为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围城》第三章(《围城》第96页,以下未标明著作题目的均是《围城》)写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褚慎明等酒楼小聚,席间褚慎明大言不惭,吹自己怎样和罗素谈结婚离婚的事,引出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接着引出了“围城”意象,她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法语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是将人类的婚姻活动比喻成具体的城堡形象。而“被围困的城堡”又表现出进入城堡的婚姻男女的那种欲逃不得无法摆脱的心理尴尬;同时,城堡又吸引着千万的男女鼓舞着进城的热情和勇气。城内城外的人表现出一种行为的“悖论”,用“围城”来比喻十分传神。
第二,作为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围城”作为比喻意象并不仅仅停留在“婚姻”问题的“所指”上,“围城”更在一种文化的层面上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它的“能指”是开放的。1989年左右拍摄电视连续剧《围城》,钱钟书的谈话揭示了“围城”的文化意义,他对编导孙雄飞说:“天下是矛盾的,不普及就变成名贵。什么是‘时髦’?就是不普及。一变普及就不‘时髦’了,这和人生、‘围城’的意义是一样的。”(陆文虎编《钱钟书研究采集》第1辑第220页孙琮《关于电视连续剧〈围城〉的评论综述》)。“时髦”和“不时髦”相互转化,恰如城堡外的人朝里冲,冲进去便是名贵的“普及”,一普及便掉价,恰如婚姻中人的离婚愿望。所以说,冲进“围城”和逃出“围城”,不仅仅指人的婚姻活动,还可以象征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的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人的活动,常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悖反”状态,为实现某一种目的做起,实现目的后常常找到的是空虚,成功“异化”成对成功的否定。例如《围城》中方鸿渐的活动,实现与孙柔嘉的婚姻(开始是企图实现与唐晓芙的婚姻)固然是他冲击的围城,同时,回国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去三闾大学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在漫漫旅途上望眼欲穿想到达目的地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种种的冲击都收获着失落和空虚,都否定着冲击行为的本身,但冲击却没有停止,热情在焦灼地燃烧,希望永远是那座远方的城堡,这正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类在生命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喜剧意义上的荒谬和悲剧意义上的崇高。我们来看钱钟书借方鸿渐之口怎样扩展这种“围城”的象征意义,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第141—142页)。写到这里,我们会自然地想到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分析《诗经》时所谈到的“在水一方”的人类“彼岸”意识,分析《老子》时所阐释的“反者道之动”的运动哲学(详见《管锥编》第二册第442至448页)。“围城”意象是一个包含辩证法智慧的文学意象、文化意象和哲学意象。
四.《围城》的主题
《围城》的主题是什么?论者很多,这里选择主要的作一个综合的介绍和述评。1.关于人的“孤立意识”的探讨;首先应该重视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的观点,他是从《围城》研究的一片荒漠中开出绿洲来的。他认为《围城》称得上是“流浪汉”的戏剧旅程录,这部书通过主人公同“鲍小姐、苏小姐、晓芙、已故未婚妻一家、自己家人、大学同事,以至自己妻子的一一疏离,非常戏剧化地表现出他精神的逐渐收缩,直到一无所有的地步。《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钱钟书研究》第一辑第240页)我们可以注意他用“疏离”这个字眼来概括方鸿渐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主人公的戏剧性生涯中泛滥出来的这种人的孤独意识,是我们阅读时强烈地感觉到而几乎说不清的,这是一种有深度的人伦哲学角度的理智探窥。他的关于“流浪汉”小说的定位,也影响到后学立论研究的思路。
2.讽刺中产阶级,间接反映战争;我们其实不应该忽视研究《围城》的最早的外国学者胡志德的观点,他对《围城》的文本研究是相当扎实的,他认为《围城》回避“直接描写战争,而传达出战争的影响,像奥斯汀小说处理拿破仑战争的方式一样”的做法是“蕴而不发”的,他还认为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轻薄无聊”和“失去了立身现实的能力”(详见胡志德《钱钟书》第184—189)。他的关于《围城》主题的揭示常常用钱钟书自己的观点来支持,不乏力度。
3.文化解构和文化批判;已故文学博士胡河清把《围城》看成一个“更系统”、“更完备”的解构主义文本。他认为《围城》的各个部分都从不同角度解构和批判了人类文化。如第一部分以方鸿渐和鲍小姐的苟且来解构资本主义“商性文化”的对人的腐蚀,苏文纨与方的角逐是封建官派性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碰撞,方的买文凭更是美式商业文化的体现。方鸿渐到三闾大学任职的始末则深刻揭示了内陆封闭型文化中的“迂腐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而方鸿渐和孙柔嘉的返回上海则批判“海派”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详见《钱钟书的人文思想》第161—168页)胡河清一生以“钱学”为事业,他的解构主义文本主题研究,给人一种系统性极强的印象,值得注意。
4.“围城”主题和“悲剧之悲剧”陈子谦认为杨绛先生为电视剧《围城》的片头题辞即《围城》的主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他说方鸿渐的诸多心境莫非“围城”心境,他的心路历程体现出人性的弱点,是一个“悲剧之悲剧”的扮演者。陈还联系杨绛女士的研究来阐发这一思想。陈的研究是将“围城”的象征意义和主题联系起来的。(详见陈子谦《钱学论》)
5.智者小说;从否定“学人小说”这一观点出发,李洪岩的《智者的心路历程——钱钟书的生平与学术》提出了“智者小说”的看法,这与主题的探讨有相当深刻的关系。李认为不能从一般的“学人”角度看《围城》主题。钱钟书的“知识体系之最终依归为何?曰智慧”,“作为一部‘智者小说’,《围城》的智慧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从“方鸿渐”的姓名象征还是“围城”或“时间走慢7分钟”的老挂钟的物象的象征,都可以体味到这种智慧(详见该书第299—301页)。
其他的观点还有不少,有的是上述理论的沿袭或扩大,有的是某些说法的归并或引申,我们读《围城》,应该也会有自己的感觉和见解的。
五.《围城》的人物形象
钱钟书在《围城》初版序里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方鸿渐是作品主人公,是情节的中心和事件的焦点,也是作品人性批判、文化批判和哲学解读的首先而重要的形象载体。我们可以从方鸿渐的文凭说起。
方鸿渐的文凭是假的,但是,他的“假文凭”与韩学愈的“假文凭”还有些不同,两人虽然都弄虚作假,方是为了对付国内亲戚的舆论,虽作假而时时脸红内疚;韩学愈却假戏真做,死硬到底,而且暗中排斥挤走知情者方鸿渐。这就有了一种两面的看法,一方面方鸿渐在西方文化的诱蚀下人格精神在剥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说他具有聪慧者的精致的狡黠和灵敏,甚至还有点动人的善良。方鸿渐与鲍小姐的苟且之乐实际是一场“失败”,他不过进入了一个陷阱。与苏小姐和唐晓芙的爱情纠葛,他的追求和追求的结果是那样的南辕北辙。与孙柔嘉的婚姻,在冲击“围城”和逃离“围城”的过程中,他不时可以看透事情的本质,又被这种“看透”所挤压,并且表现出一种懦弱着的卑怯和无能,如他想摆脱而游移不定,拖沓不决而最后与苏文纨反目成仇;如他明明感觉到自己是进入孙柔嘉“大鲨鱼”齿缝里的一条小船,但他卑弱地根本就不想改变局势的发展。方鸿渐的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受西学影响而并未具有独立人格的一部分文化人的人格弱点和精神缺陷,也寄予了作者深刻的社会思想批判和人性批判。
《围城》中还塑造了一大批“新儒林”文化人形象。
这一大批生活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或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或在传统文化里浸染熏陶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可笑而可卑的种种病态心理,作者用犀利而讽刺的笔触,为他们画像,人生世象的种种喜剧的面目,被撕裂开来。这些人物的认识价值,又岂止在那个时代。
这群文化人的整体特征是崇洋、虚伪、做作和卑俗。虽然各人具有不同的特点。
钱钟书是中西贯通的大学者,他精通许多国家的语言,这让他具有了高屋建瓴的专业和思想的优势。所谓“外国话”,常常成为他进行人性解剖和人格批判的一个视点。
譬如写张吉民的外国话,买办张吉民,虽非西洋留学,但在美国花旗洋行做了二十多年的买办,除了教女儿学“洋时髦”、“洋姿态”,择婿找洋博士之外,他自己说话有个突出的特征,即“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也许鼻子学得太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鼻子的中国人。”(第42页)真可谓极尽挖苦之能事。
赵辛楣留学美国。他最擅长用外国话演说,“响亮流利的美国话像天心里转滚的雷,擦了油,打上蜡,一滑就是半个上空。”(第57页)他家里有他在美国获硕士学位手执文凭的大照相,在一张留美学生夏令营的团体照里,他还在自己的头顶上标出记号。这种炫耀的夸张的用极好的嗓音表达出的“外国话”,与他刻意炫耀照相的动作相映成趣。活脱脱一副崇洋的卑俗的面目。
写方鸿渐想用英文给唐晓芙写信,是躲在英文里与唐小姐谈恋爱,“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第85页)揶揄里见出讽刺的机锋。
苏文纨是个地地道道的博士,在美好的月夜,因为老处女的羞涩只敢低声用外国话求爱,她说出“Embrasse-moi!”(吻我),便奇怪自己竟有做傻子的勇气,“可是她只敢躲在外国话里命令鸿渐吻自己。”(第103页)让人觉得她可怜,又觉得她因为做作而不无虚伪。
钱钟书说:“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第224页)那么,在《围城》里先后粉墨登场的种种文化人,就如同亮出红臀的长尾巴猴子,纷纷露出他们的人格弱点和人性缺陷。上述种种在语言的转换上表露出的殖民地文化人心态正是这“红臀”一景。
哲学家褚慎明,学斯宾诺沙改名的先例,把“家宝”换成“慎明”,他从外国哲学杂志查出世界大哲学家通讯地址,与他们通信,收到回信“高兴得忘记了哲学”,就向同事卖弄,并靠着三四十封这种信吓唬人。他常常炫耀自己如何与罗素亲近,还用小名呼罗素。
系主任李梅亭“神情傲兀”,不大理会人,对天气也鄙夷不理,随身带着“提炼成丹,旅行便携”的中国文学卡片箱和准备发国难财的一箱子西药。在奔赴三闾大学之前,打节省路费的小算盘,不把钱都交出来,在全队饥饿难捱时,他却在偷吃烤红薯。作风不正,勾搭妓女,玩土娼;管理学生却“严于男女之防”,他认为师生恋爱有伤师道尊严,为防患于未然,规定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校长高松年,俨然专家治校的派头,却暧昧地单恋着汪处厚的太太,来来往往之间,竟然和汪处厚一起撞到赵辛楣和汪太太月夜的“私会”。他的庸俗和阴暗的心理,常常在不经意处流露。其他如学医同时学会肉欲享受的鲍小姐,从剑桥归来的把自己的诗做成红本夹板的陈腐“新诗人”曹元朗,表面奉承讨好而实际捣鬼做小动作的顾而谦,看起来朴实拘谨的韩学愈具有三闾大学最高级别的博士文凭,但那文凭居然是假的,甚至他的外国太太——在方鸿渐走后也兼任教职——那个神秘的美国国籍也可能是假的。
这一群虚伪卑俗的丑类,外面全有着各种中外的吓人的头衔,剥去这一层东西,让他们“站起来”,原来下面都有着遮不住的“红臀”。
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钱钟书使用了什么创作方法?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有不少有考据癖的人认为,《围城》写的是真人真事,方鸿渐就是钱钟书本人,其他人物都具体有所指。关于这种情况,在钱钟书准备付印《围城》时,就有所预见,他在序里说:“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杨绛站出来,在《将饮茶》里一一指出《围城》中的人物原型的来龙去脉,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苏小姐也是复合体。她的相貌是经过美化的一个同学。她的心眼和感情属于另一个人,这人可一点不美。”“赵辛楣是我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变大的”(《将饮茶》第124—128页)可以不用再举例了,由上述几个人物的创作原型可以看出,《围城》的人物形象塑造,基本上采用了捏合和虚构的方法,而不是什么自传体性质的“实录”生活的方法。杨绛说:“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是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将饮茶》第124页)“虚构”和“捏造”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或叫传统的“写实方法”。
六.《围城》的描写技巧
钱钟书是语言运用的大师,在《管锥编》中,他多次强调文学语言运用的难度和魅力,他是语言辩证法的深刻理解者和智慧的运用者,《围城》充分地体现出他在运用语言描写人物、刻画性格、渲染环境、摹状景物方面的杰出才能,他的文学描写,是以他的深厚的中西学问为基础的,是以他的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睿智过人的思辩哲学作底气的。
第一.山色有无中——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用模糊手法写人物心态,最见笔力。如写苏文纨的“吃醋”心理,小说写苏文纨一相情愿恋着方鸿渐,无论是看到和听到他与鲍小姐如何,便吃醋,作者用多种手法写。听到孙太太讲方鸿渐和鲍如何好,苏“心里刺得直痛”。方要去会鲍小姐了,苏文纨说:“快去吧,不怕人等得心焦么?”(第6页)心里和口里都是“酸”的。苏文纨把表妹唐晓芙介绍给方鸿渐认识后,吃醋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看见“他跟唐小姐两口儿平分着一个秘密,”就“十分不快”,“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里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第66页)两人决裂后,在香港会面,苏文纨无情地表达出高傲,醋意里拌上了嫉忌,两者再混合成尖刻的挖苦和冰冷的嘲讽。
写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恋爱心理变化,也是闪烁其辞,云遮雾罩,其中突出的是两人一次梦境的描写。赴湘途中,在界化陇一小村子投宿,方鸿渐“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从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练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好容易睡熟了。梦深处一个小声音带哭嚷道:‘别压住我的红棉袄!别压住我的红棉袄!’鸿渐本能地身子滚开,意识跳跃似的清醒过来,头边一声叹息,轻微得只像被遏抑的情感偷偷在呼吸。他吓得汗毛直竖…… 他听邻近孙小姐呼吸颤促像欲哭不能,注意力警醒一集中,睡又消散了,耳边清清楚楚地一声叹息,仿佛工作完毕的吐口气……”到十二点,“孙小姐给火光耀醒翻身,鸿渐问她是不是梦魇,孙小姐告诉他,她梦里像有一双小孩子的手推开她的身体,不许她睡。”(第191页)第二天两人谈起梦境如此近似,孙说:“你说你听见的声音像小孩子的,我梦里的手也像小孩子的,这太怪了。”这时,赵辛楣冷笑道:“你们两人真是魂梦相通,了不得!我倒一点没觉什么……”(第192页)这种似有若无的文字,让读者感觉方鸿渐和孙柔嘉好象“心有灵犀”,但又全不说破,让你产生“山色有无中”的朦胧之感。
写方鸿渐对孙柔嘉的感情变化;“孙小姐和陆子潇通信这一件事,在鸿渐心里,仿佛在复壁里咬东西的老鼠,扰乱了一晚上,赶也赶不走……让她去跟陆子潇好,自己并没爱上她,吃什么隔壁醋,多管人家闲事?全是赵辛楣不好,开玩笑开得自己心里有了鬼,仿佛在催眠中的人受了暗示。”(第260页)这是把“老鼠”来比喻那个无形骚动的心理活动。
第二.各个面目不同——人物肖像描写;写儒林群丑,钱钟书常常先让他们与读者“见面”,让读者熟悉他们的肖像特征,然后再让他们表演。钱钟书的人物肖像描写有几个特点,一是用新颖的比喻来刻画肖像细节;二是常常用动态的笔触写静态的肖像;三是在描写中加入一些抽象的文化“概念”,以雅写俗,冷嘲热讽。
例如写庸俗文人陆子潇:“陆子潇这人刻意修饰,头发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与之不共戴天,深冬也光着顶。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第206页)写头发用拟人,头发仿佛有了躁动的情感;写鼻子则是用动态写静态,你仿佛可以看到他的鼻子形成的过程。
写韩学愈写出了一种感觉,人们厌恶的事情仿佛运动得特别慢,时间也在拉长(关于这一点《管锥编》中有专论),同时,他让你去尽可能地联想恶心的事,因为“青蛙吞苍蝇”和“忽升忽降的”喉结同样的恶心,“跟韩学愈谈话仿佛看慢动电影,你想不到简捷的一句话需要那么多的筹备,动员那么复杂的身体机构。时间都给他的话胶着,只好拖泥带水地慢走。韩学愈容颜灰暗,在阴天可以与周围的天气和融无间,隐身不见,是头等的保护色。他只有一样显著的东西,喉咙里一个大核。他讲话时,这核忽升忽降,鸿渐看得自己喉咙都发痒。他不说话咽唾沫时,这核稍隐复现,令鸿渐联想起青蛙吞苍蝇的景象……”(第211页)
写汪处厚的胡子,就揉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知识,在文学的调侃里用文化调味:“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二十年前早留胡子,那时侯做官的人上唇全毛茸茸的,非此不足以表身分,好比西洋古代哲学家下颔必有长髯,以示智慧……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第232页)
韩学愈脖子上那只恶心的苍蝇又落到了韩太太的脸蛋上,中西比丑,愈见韩太太丑得有特色:“韩太太虽然相貌丑,红头发,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而举止活泼得通了电似的。鸿渐研究出西洋人丑得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第212页)
同样是女人,而且是半老徐娘,一外国一中国,相映成趣。试看关于沈太太的描写,一定让人由恶心再走向恐惧:“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第61页)
年轻的女人有年轻的优势,《围城》里最单纯的女人是唐晓芙,钱钟书用一种温暖的幽默写方鸿渐似乎真爱的女人:“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觉得嘴馋,仿佛好水果。他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有想到化做她的牙刷……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第51页)年轻不一定都好,《围城》里,鲍小姐最缺少女性的尊严,尽管她年轻。在这里,钱钟书用“连续比喻”把鲍小姐从里到外剥得干净。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第5页)
第三.精妙奇崛的景物描写;钱钟书在《管锥编》里研究文学作品里的写景,从《诗经》里的局部描写到《楚辞》里的“位置经营”,从《滕王阁序》里的写景名句到写景散文中常见的文学夸饰手法,他都给予了中外比照打通的文心剖析。他是非常重视中外写景的艺术技巧的。《围城》中的写景的部分,也是钱钟书驰骋才情的部分,是全书呼应情节和人物的有机部分。钱钟书写景,多用造像奇崛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拟人,还经常几种方式并用,试看数例。
写夜景。“虽然没有月亮,几株梧桐树的秃枝骨鲠地清晰。只有厕所前面挂的植物油灯,光色昏浊,是清爽的冬夜上一点垢腻。厕所的气息也像怕冷,缩在屋子里不出来,不比在夏天,老远就放着哨。”(第230页)把灯光比成“垢腻”,让“昏浊”跳出来;把臭味拟写成人的躲缩,让人捧腹。
写方鸿渐几个人奔赴三闾大学,在界化陇遇到一个小店,因为小店很臭,钱钟书比喻道:“店周围浓烈的屎尿气,仿佛这店是棵菜,客人有出肥料灌溉的义务。” (第188页)几乎臭到眼前。
“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阴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第31页)这是兼用比喻、通感、比拟、夸张、衬托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写上海写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战时上海的特色,“上海是个暴发都市。没有山水花柳作为春的安顿处。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不够春光尽情的发泄。春来了只有向人的身心里寄寓,添了疾病和传染,添了奸情和酗酒打架的案件,添了孕妇。”(第48页)
七.《围城》的比喻智慧
把比喻看成一种智慧,是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启示。钱钟书在理论专著《谈艺录》和《管锥编》中,都有大量文字论及比喻,本人在《钱钟书语文思辩录》中用不下十四章的篇幅论述他关于比喻的见解(详见拙著第66页—110页),前面的不少分析也都涉及到他运用比喻写人写物的高超技术,这里结合作品再简单谈一谈他的比喻运用形式。
关于比喻,钱钟书有“相异相比”、“亦隐亦现”、“愈分愈合”、“近取诸身”、“喻之边柄”、“曲譬而喻”、“一意数喻”、“比喻理趣”等理论。这里简单举例言之。
如关于“爱情”的比喻,是用具象喻抽象,钱钟书“近取诸身”,分别用“起火”和热带植物”来比喻老年人和青年人的不同的爱情情感特征。他说“老头子恋爱听说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第294页)。年轻人的恋爱呢?“无论如何,从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的生长”(第14页)。写没有爱情只有肉欲的爱,“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第21页)。细微处有洞若观火的生活智慧闪光。
又如,关于“留学”和“文凭”的比喻,或以俗写雅,或顺手拈来,意象迭出,有理趣也有情趣,包含了钱钟书对那个时代社会某些庸俗卑下文化观念的深刻认识和尖锐批判。
“……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的心理,并非为了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说把留学这事忘了。”(第81页)
这是一种极端功利观念的“留学”观,是潜藏在人们心底里的卑俗。
“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第9页)通过对方鸿渐留学观念的揶揄,嘲讽了“一部分人”——留学人中的文科学习者的精神深处的丑陋。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盖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第10页)这一段钱钟书似乎跳出人物躯骸,对所谓文凭的特点进行了本质意义上的揭示,同时又揶揄了方鸿渐的精神空虚。
上述几例,都体现了钱钟书的比喻思想,一是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事物都相隔很远,是“千里姻缘”配成眷属;二是作为比喻体的事物都极简单,人们极为熟悉,一经联系点破,让人有赫然惊喜之感;三是这些比喻的构拟,都渗透着钱钟书的理性思维和理性批判,无不是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精微剖析。限于篇幅,不多例说,读者自可会心。
------
“围在城里的想出去,围在城外的想进来,对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
Those who are outside want to get in, and those who are inside want to get out.
1990年,中央电视台将钱钟书的名著《围城》搬上了屏幕,在10集的篇幅内演尽了作品的智慧与幽默,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部精品。
编剧:孙雄飞 屠傅德 导演:黄蜀芹主要演员:陈道明、葛优、李媛媛、吕丽萍、英达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牛津大学,1935年与杨绛结婚,有一女。曾任教于清华大学。他不仅是一位研究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成绩卓著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讽刺小说家,在四十年代就享誉文坛。
作品有《管锥编》、《谈艺录》、杂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著名小说《围城》写于1944-1946年,先后被译成各国文字,得到非常高的评价。
Wednesday, February 07, 2007
Photoeditors' Rules | 图片编辑“军规”
“1.所有的原始数码图像都必须由数码相机直接下载到图片库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在进行本地传输时,原始文件需存盘。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
解读:
——像保存底片档案一样,对原始数码图像下载和存档,是确保数码摄影采访新闻摄影信息真实性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每一位摄影记者或签约摄影师必须做到,不允许拍摄者对原始数码图像文件的数据做任何修改,以确保提供给图片编辑和版面编辑的照片是原始图像信息。
——在实际中,许多人对原始数码照片的构图、影调、色温、色相、色明度、色彩还原和色彩饱和度等不满意,经常自己动手在Photoshop上修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注意:第一,要把修改的照片另存一个文件;第二,提交编辑部时把你修改的文件连同原始数码图像文件一起上交。这是摄影记者和签约摄影师必须做到的。
——“在进行本地传输时,原始文件需存盘”。我理解,拍摄的数码原始文件不管传输与否,必须及时下载存盘。
——“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这句话是说编辑在选稿过程、编稿过程、排版过程、打印印刷过程中,“都必须”使用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以确保照片信息的准确性。
——“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编辑”是指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对你修改后的照片不满意,需要重新编辑和修改;“回顾”是指编辑要对照原始文件所有信息的核查。
——每一位图片编辑和版面编辑也必须履行和遵守这条原则,确保原始数码图像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
“2.图片应标注清晰的图片说明。”
解读:
——“清晰的图片说明”就是新闻的基本要素:5个“W”加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这个问题看起来特简单,可是,无论摄影记者,还是图片编辑,抑或是版面编辑,“应标注”的往往没有标注;该“清晰”的常常不清晰。
---
“3.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我们决不能背叛这种信任。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包括改变背景,增加颜色,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他。”
解读:
——“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新闻学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几种说法,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作为报道摄影的新闻图片,也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真实记录和报道。
——记者是什么?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报道者。记者有权采访新闻事件的瞬间、片断和全部过程,通过报道传播给大众,形成社会舆论比并以社会舆论促进或者推动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但是,记者无权改变新闻事件的全部、片断和每一个瞬间的事实。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就是无权改变新闻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新闻信息。
——“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这里的“纪实照片”就是特指作为报道的新闻摄影;新闻照片原始图像的“完整性”是至高至上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任何人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尤其是不能“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以确保新闻照片的原始信息。
-
路透社(Reuters)2006年8月6日称,由于一名黎巴嫩自由职业摄影师篡改有关以色列空袭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一张图片效果,路透社将不再使用这名摄影师的任何图片。
被黎巴嫩摄影师阿德南·哈吉做过手脚的图片当年8月5日出现在个各个新闻网站上。它显示浓厚的黑烟从贝鲁特一些建筑上冒出。这张图片要显示的是以色列空袭贝鲁特后的样子。


---
“4.摄影记者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设置、重现、导演或者采取其他人为行为干扰新闻事实。”
解读:
——不能策划新闻;
——不能人为地干扰、摆布、导演正在发生着是新闻事实;
——不能在新闻事实过后再重新演习、摆拍;
——不能摆拍。
---
“5.报纸的任务是刊发纪实图片,导演现场只在下列状况下被允许:肖像摄影、时尚或室内设计摄影、工作室摄影,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其图像不能给人以纪实照片的错觉,一般情况下,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应做文字说明。比如某人是为了被拍照而在现场工作,则图片说明不能是‘某人正在办公室工作’。”
解读:
——新闻人物的肖像照、文体明星的时尚照、室内设计照等允许现场“导演”。
——“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其图像不能给人以纪实照片的错觉”: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照片不能作为新闻照片来使用,不能让读者产生是新闻照片的错觉。
——新闻人物肖像照“使用时应做文字说明”:比如写作“某人是为了被拍照而在现场工作”,不能写作“某人正在办公室工作”,以此区别于在现场抓取的新闻照片。
---
“6.纪实照片应尽量减少侧面影像的图片的使用,这些图片容易造成特征性元素的缺失。”
解读:
——既然是“减少”,就不是不允许,不能绝对化。
——但是作为新闻照片,确实应当注意对影像“特征元素”的表现,尽量不要造成缺失现象。
---
“7.纪实照片不得被拉伸、变形以适应版面需要。”
解读:
——新闻照片不是哈哈镜,不能随意变形。有的编辑看到版面空一块,为了不改排文字,图省事把照片拉长或是压扁,使照片变形,借以填补空白。
首先,这样做违背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他们在做变形处理的同时,把被报道对象的真实、客观的形象也改变了。
其次,这种版面处理还涉及四个问题:一是照片中人物形象被歪曲了,不尊重被报道对象;二是摄影作者作品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三是读者一般不会认为是图制作得不好,而会责怪摄影者拍得不好,作者的名誉权也被损害;四是从美学角度来看,随意把人物形象拉长或压扁,在多数情况下,扭曲了正常的人体结构,丑化了人类自己。
新闻照片一般不存在侵犯肖像权问题。但是,使用新闻照片时改变了被报道者的形象,是不是侵犯了被报道者的肖像权呢?
-
CNN 于2005年 11月 21日实况转播副总统切尼在华盛顿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的讲演时出现了异常情况,切尼副总统的脸部图像多次被一个巨大的黑叉所盖住。
切尼脸部图像的黑叉每隔不到一秒就会出现一次,这造成了一个古怪的收视效果。当切尼脸部图像出现黑叉时,CNN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的新闻头条是:切尼:我不认为发表批评意见是错误的。”
白宫的一名高级官员对CNN播出的内容表示关注。他说:“CNN的一些人是不是试图想告诉我们一些事情?”CNN发言人没有对记者的多次致电予以回复。

---
“8.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
解读:
——“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这里说的是“减少”,不是不能使用。
——“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这里有两层含义:①强调尊重摄影者作品的完整性;②使用压题图片时,是否对图片的基本信息构成了伤害?需要论证。这个论证,除了需要论证可行性,还要论证不可行性。
——压题图片是一种标题与图片的版面组合,是一种版面手段。标题字压在图片的什么部位,才能达到既突出整体新闻,又美化版面;同时,又不会破坏图片的基本信息?这些都需要论证和正确的设计。
---
“9.数字图像改造技术的使用必须明显地显示出其虚构性。如果必须使用图片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此图片经过了数字技术的处理,那么这张图片不能被采用。”
解读:
——这是说制作数码照片一定要在视觉上有明显的符号特征,要让读者不用看文字说明,只要看照片本身就可以明白是经过数字处理过的图片。
---
“10.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照片图示来表达编辑思想。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照片图示的制作必须会同摄影者本人、图片编辑、文字编辑、美术设计,使用的手法必须明显或者夸张,以避免读者误认为其为纪实照片。这种方法使用时必须得到新闻美术总监或其助理编辑的同意。”
解读:
——“照片图示”:这是一个好办法,也为版面选择和使用图片开通了一片新天地,增加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图片品种。
——“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这句话在强调图示图片与新闻照片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使用新闻照片,而使用那些新闻性不强或者没有新闻信息的照片。这种照片一般可以作为插图照片使用。
——“必须明显或者夸张”:这句话说明两点:①在视觉符号上与新闻照片的区别必须是明显的;②画面形象应当是夸张的,而不是纪实的。
——“必须得到新闻美术总监或其助理编辑的同意”:这句话是在说图示的美术设计很重要。当编辑要用作者拍的一张照片做图示使用时,应当而且必须得到美术总监或美术总监助理编辑的同意,才能进行。这里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精神,是WED工作模式——写作、编辑、设计三合一概念:图文总体设计。
-
美联社(AP)使用的这张“假照片”将原本西安城区只漫到小腿的水位人为的“抬高”到了腰部(造假者为西安当地报社编辑)

---
“11.应读者需要刊登的从读者那里获得的有关婚礼、讣告等的图片不能做任何改动。比如,讣告图片必须与原图保持一致,重现性是最重要的。”
解读:
——这是指应读者要求的有约定性的图片,要尊重读者意愿,保持图片信息的“重现性”。
-
《今日美国》(USA Today)在网上配的赖斯照片,编辑对赖斯的脸部进行了亮化,使她的眼睛出现了异化,双目透着寒光。小图为:赖斯这张照片的原始版本

---
“12.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或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
---
“13.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善图片的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损。”
解读:
——“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这里讲的是“一般性调整”。
——“加光或者减光”:如同在暗房放大时对影调的调整。
——“其他非人为因素”:比如照片划痕,冲洗放大过程中由于药水和镜头有杂物造成照片出现的脏点等。
——在电脑上能不能修改新闻照片?修改新闻照片有没有底线?
①能修改。
就像我们过去在暗房中冲洗放大照片一样,除用药水冲洗之外,电脑可以担当起传统暗房的全部工作。另外,在编辑、制版过程中,编辑也可以对照片做一些局部的修改和调整,例如:对影调、色彩、剪裁等的局部处理。
“局部的修改和调整”,与“一般性调整”大体相同。
②修改有底线。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局部”,是指对照片基本影像信息不构成伤害的修改。
例如:
——没有改变照片中影像主体形象的真实性;
——没有改变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结构和布局;
——没有对影像进行变形处理;
——没有张冠李戴的“换头术”;
——没有移花接木的集锦,等等。
一句话,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包括影像信息真实性原则基础上的修改,就是电脑修改新闻照片的底线。
---
“14.美术总监,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应当对有疑点的图片及时作出质疑,必要时总编辑应参与决策。”
解读:
——使用图片要高度负责,对有疑点的照片,要行使把关人的职权,把住出口,不让有问题的照片传播出去。
---
“15.所有在本报刊登过的照片在参加摄影比赛时都必须遵照本报图片处理原则,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
解读:
——“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即使是参加比赛的照片,也还是以不破坏原始照片的基本新闻信息为尺度进行调整。
Wednesday, January 31, 2007
Spring Festival |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falls on the 1st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often one month later tha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t originated in the Shang Dynasty (c. 1600 BC-c. 1100 BC) from the people's sacrifice to gods and ancestors at the end of an old year an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one.
Strictly speak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tarts every year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and will last till the mid 1st lunar month of the next year. Of them, the most important days are Spring Festival Eve and the first three day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ow stipulates people have seven days off for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Spring Festival Overture (春节序曲)/ click to watch 点击观看
Many customs accompany the Spring Festival. Some are still followed today, but others have weakened.
- On the 8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many families make laba porridge, a delicious kind of porridge made with glutinous rice, millet, seeds of Job's tears, jujube berries, lotus seeds, beans, longan and gingko.
- The 23rd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is called Preliminary Eve. At this time, people offer sacrifice to the kitchen god. Now however, most families make delicious food to enjoy themselves.
- After the Preliminary Eve, people begin preparing for the coming New Year. This is called "Seeing the New Year in".
Store owners are busy then as everybody goes out to purchase necessities for the New Year. Materials not only include edible oil, rice, flour, chicken, duck, fish and meat, but also fruit, candies and kinds of nuts. What's more, various decorations, new clothes and shoes for the children as well as gifts for the elderly, friends and relatives, are all on the list of purchasing.
Before the New Year comes, the people completely clean the indoors and outdoors of their homes as well as their clothes, bedclothes and all their utensils.
Then people begin decorating their clean rooms featuring an atmosphere of rejoicing and festivity. All the door panels will be pasted with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highlighting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black characters on red paper. The content varies from house owners' wishes for a bright future to good luck for the New Year. Also, pictures of the god of doors and wealth will be posted on front door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and welcome peace and abundance.
The Chinese character "fu" (meaning blessing or happiness) is a must. The character put on paper can be pasted normally or upside down, for in Chinese the "reversed fu" is homophonic with "fu comes", both being pronounced as "fu dao le." What's more, two big red lanterns can be raised on both sides of the front door. Red paper-cuttings can be seen on window glass and brightly colored New Year paintings with auspicious meanings may be put on the wall.
Peopl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pring Festival Eve. At that time, all family members eat dinner together. The meal is more luxurious than usual. Dishes such as chicken, fish and bean curd cannot be excluded, for in Chinese, their pronunciations, respectively "ji", "yu" and "doufu," mean auspiciousness, abundance and richness. After the dinner, the whole family will sit together, chatting and watching TV. In recent years, the Spring Festival party broadcast on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Station (CCTV) is essential entertainment for the Chines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ccording to custom, each family will stay up to see the New Year in.
Waking up on New Year, everybody dresses up. First they extend greetings to their parents. Then each child will get money as a New Year gift, wrapped up in red paper. People in northern China will eat jiaozi, or dumplings, for breakfast, as they think "jiaozi" in sound means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ing in the new". Also, the shape of the dumpling is like gold ingot from ancient China. So people eat them and wish for money and treasure.
Southern Chinese eat niangao (New Year cake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on this occasion, because as a homophone, niangao means "higher and higher, one year after another." The first five days after the Spring Festival are a good time for relatives, friends, and classmates as well as colleagues to exchange greetings, gifts and chat leisurely.
Burning fireworks was once the most typical custom on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thought the spluttering sound could help drive away evil spirits. However, such an activity was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forbidden in big cities once the government took security, noise and pollution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As a replacement, some buy tapes with firecracker sounds to listen to, some break little balloons to get the sound too, while others buy firecracker handicrafts to hang in the living room.
The lively atmosphere not only fills every household, but permeates to streets and lanes. A series of activities such as lion dancing, dragon lantern dancing, lantern festivals and temple fairs will be held for days. The Spring Festival then comes to an end when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finished.
China has 56 ethnic groups. Minorities celebrate their Spring Festival almost the same day as the Han people, 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customs.
Find more, please visit Chinese Culture
Tuesday, January 30, 2007
Umbrellas of Cherbourg | 瑟堡的雨伞
(Umbrellas of Cherbourg)
瑟堡的雨伞/秋水伊人

A young woman working in an umbrella shop becomes pregnant with the child of a mechanic she fell for. When he joins the military and goes off to war, she marries a wealthier young man to provide security for herself and her child.
Starring: Catherine Deneuve, Nino Castelnuovo
Directed by: Jacques Demy
很動人的一個故事。Geneviève深愛著Guy,二人私訂終身,Geneviève更有了Guy的孩子。可是Guy因為要入伍,被迫離開 Geneviève。Geneviève後來遇上了追求者Cassard,Cassard深愛著Geneviève,把她的孩子視為自己的孩子, Geneviève因此決定嫁給他。Guy回來後,發現愛人已嫁作他人婦,他因而變得自暴自棄。最後,他在Madeleine的支持下再次發奮做人。
動人不在於Geneviève與Guy的愛情,也不在於Cassard或是Madeleine。電影最後,Geneviève與Guy在加油站重遇, Geneviève告訴對方自己的母親死了,她回程的時候選了經雪堡的路。Geneviève走後,Madeleine與兒子回來,Guy跟兒子快樂地玩著。
我們愛的人,未必是與我們走到最後的人。這些人可能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心中,Geneviève及Guy分別以 Geneviève說過的名字作為兒女的名字便說明了他們其實還是重視這一段情的。或許我們愛過這個人,或許我們不能忘懷某段情感。然而,生活還是得生活下去,過去的感情,珍貴的,留在心底,成為回憶。身邊的,才是這一刻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